林安梧,一九五七年生,台灣省台中縣人。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,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、台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,美國傅爾布萊德(Furbrighter)訪美學人、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(麥迪遜校區)(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)訪問學人。曾多次獲得青年著作獎、行政院第一屆重要學術著作獎助、國科會獎項及計畫。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、玄奘大學經典詮釋學中心主任、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、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、《思與言》主編、《鵝湖》月刊社社長、主編、東方宗教討論會會長。教育部大學評鑑委員。
現為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、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。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,通識教育學會理事,東方人文學術基金會董事、教育部大學評鑑委員。擔任博、碩士生論文指導教授已超過三十篇,擔任相關之期刊論文、各大專校院副教授、教授升等、教育部副教授、教授升等之評審委員超過100次以上。
林安梧教授,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攻讀文字學、中國古代典籍及中國哲學。後入臺灣大學研究所攻讀哲學人性論、歷史哲學、社會哲學,研究當代儒佛論爭,深探中國哲學與歷史社會的關聯,並在中西當代哲學的激盪之下,逐漸陶鑄出一嶄新哲學方法。於1986年寫定碩士論文《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》一書(東大圖書,1987年),提出人性史哲學之存有觀與方法論,並以此展開人的存有結構與整個歷史社會總體的實際分析。林教授更於1991年完成博士論文《存有、意識與實踐──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》(東大圖書,1993),成為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。林教授並於博士論文中對於存有、意識與實踐的複雜關聯作出深度的解析,鍛鍊出以實踐為原動點,而開啟一中國式現象學的存有論深度思考。
林安梧教授最關心的問題是「人存在的異化及其復歸之可能」,因之他深入中國文化傳統,展開深度的思想觀念史之分析,發現中國原先的巫祝傳統、宗法社會、帝皇專制、儒學傳統密切關聯,並痛切的指出此中隱含著「道的誤置」(Misplaced Tao)的嚴重情況,須得瓦解與重建。再者,林教授對於民間書院講學之風,極為重視,曾以普通話及閩南語開講《四書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易經》《道德經》等,推動民間講學,不遺餘力! 二00七年更協助王財貴教授成立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,擔任基金會董事。
林安梧教授被視為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,林安梧教授最重要的是接著他的老師牟宗三先生的學問,進一步開啟了「後新儒學的思考」。他主張由牟宗三上溯至熊十力,進而上溯至王船山。由牟宗三上溯至熊十力以接造化之源,由熊十力上溯至王船山以注重歷史社會總體。在牟先生「兩層存有論」之後,他進一步提出「存有三態論」,並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、西方哲學而開啟了一批判性思維,強調「社會公義」優先於「心性修養」,主張「由現代化新外王的學習」進一步重新調節出一「公民社會」下的「倫理道德」。他認為儒學應脫開帝皇專制化所導致的「道的錯置」(misplaced Tao),應落實於生活世界之中,開啟其批判性與生活性。
在方法論上,林安梧批評了方法論上的本質主義(methodological essentialism),而較同情方法論上的約定主義(methodological conventionalism);他以船山學、十力學及當代新儒學為底,上契六藝經傳,並汲取了現象學(phenomenology)、詮釋學(Hermenuentics)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,而做了一詮釋學的存有學探源,締造了「道、意、象、構、言」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。
不同於當代新儒學之以儒家為主流,道家為輔,佛為旁支;林安梧認為「儒道同源而互補」,即如已經中國化的佛教亦已經與儒道合會,因而他主張融通三教,面對廿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,展開對話與交談。這些年來,更深研哲學治療學之可能,集結論文成書,如《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》、《台灣文化治療: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》、《新道家與治療學》、《儒學革命論》、《儒學轉向》、《道的錯置》、《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》等都是其最新的發展。
又澳洲大學亞洲研究系John Makeham教授曾在其專著《New Confucianism: A Critical Examination》中討論及林氏所提「後新儒學」的思想,二00八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社的專著《Lost Soul: "Confucianism"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》,更列有專章討論。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論文《新儒家的船山學》第四章〈回到船山:一種批判的新儒學〉(頁80-97)對林安梧之船山學及其後新儒學思想展開研究。首都師範大學陳鵬教授于「廿世紀中國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‧哲學專輯」《現代新儒學研究》第九章〈林安梧:後新儒家哲學〉(頁273-297),列為專章研究討論林氏思想。有關林安梧所開啟的「後新儒學」所帶來的「儒學轉向」正在擴延中。
總的來說林安梧教授的後新儒學強調的是以「社會正義為核心的儒學」,不再是以「家族宗法為核心的儒學」;是以「意義治療為核心的思考」,不是以「心性修養為核心的思考」;是以「文化批判為核心的儒學思考」,不是以「人文建構為核心的儒學思考」;這是以「萬物並作、多元互動、儒道佛及其他東西文明互動」的「交談性思考」,不是以「一統江湖、儒家主流、道家支流、佛教為外來」的「主宰性思考」。